中國當前的經濟狀況使得市場和社會各界對宏觀政策寄予了很高期望。李克強在此次座談會上指出,要發(fā)揮財政、貨幣、產業(yè)、價格等政策的作用,注重定向調控、相機調控,打好組合拳,找準平衡點,強化逆周期調節(jié),穩(wěn)定市場預期。用好積極財政政策空間,合理加大減稅力度,擴大有效投資。**貨幣政策工具,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以導向更突出的產業(yè)政策、更嚴格的標準和監(jiān)管促進產業(yè)升級。
李克強的講話已透露出未來政策走向。在筆者看來,財政政策上,“擴大發(fā)債+結構性減稅”的政策搭配值得期待;貨幣政策上,低通脹率的情況使得繼續(xù)降息降準的幾率上升。不過,正如國內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所言,央行貨幣政策是否變化,取決于央行的中間目標,即M2增長率是否在12%左右,中央銀行一直盯著這個中間目標在調控。這說明央行一直堅持中性貨幣政策,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是在調節(jié)基礎貨幣供應,而不是為了刺激經濟而在放松或收緊貨幣政策。
央行*近對于通縮背景下的貨幣寬松政策的理性看法值得肯定。央行發(fā)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在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和判斷后部署未來政策思路時,提出“要繼續(xù)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后,接著還**提出“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的有效出清”,這種新提法釋放的信號耐人尋味。誠然,過度的寬松政策能夠給經濟增長帶來實際益處的不多,強化原有缺陷和問題的情況倒是不少。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結構缺陷沒有解決的條件下搞的任何量化寬松,都是對缺陷的錯誤放大。
當前,貨幣政策要對中國經濟穩(wěn)增長作出更大貢獻,但不能再局限于不斷釋放流動性,當務之急是改變金融資源錯配的格局,從系統上來解決資金沉淀的問題,提高流動性的利用效率。政府仍需通過放松相應監(jiān)管限制和大力發(fā)展國內資本市場等扶持中小企業(yè)。